走進吳山口守藝人系列報道之——吳山口草鍋豆腐香
發(fā)布日期:2022-10-29 瀏覽次數(shù):1851
聚/合/山/靈
百多年前
紫蓬山巒誕生了晚清的淮軍
磨煉出了一大批淮軍將領(lǐng)
金戈鐵馬,血雨腥風(fēng)
將士們倦了,放馬南山
又眷戀起自己的故土來
干脆筑堡而居
形成了眾多圩堡群落
如張老圩、劉老圩
周老圩、唐老圩等等
吳山口也成了一堡
但這圩堡和別的圩堡不同
聚合山靈,攏合地氣
山氣、地靈、綠樹、田園騰挪
生就了一方地域平和的氣象
晚清時吳山口的主人叫小吳三,其名號不甚響亮,但也是淮軍將領(lǐng)。息戰(zhàn)后小吳三率眾大興土木,對明朝時存續(xù)的吳山口,修修建建、拾拾掇掇,街道有了,城墻有了,集市有了,垛口有了,戲臺有了,堡壘有了,炮樓有了……標準地成了一座城池,一個世界外的世界。
一段時日吳山口人丁興旺、集市繁榮,竟然贏得了“小金斗”之稱,其時廬州合肥被譽為“金斗城”,可見小小的吳山口所具有的抓人眼球之處。
市聲繁雜的吳山口,販夫走卒、居民山人、山匪方士云集,吆喝聲不斷,但往往還是被一聲聲“賣豆腐”的叫賣聲喊醒。
“青菜豆腐保平安”。人生平安還有比這更好的嗎?民以食為天,溫飽才能平安,而這平安用了“豆腐”來保,親切又熨貼。
淮南王劉安煉丹而得豆腐,豆腐成了靈丹妙藥,可謂大貢獻。天南地北,誰能不知豆腐大名,誰不曾在口齒間留下過豆腐快意的軌跡?“看人吃豆腐牙齒快”,吃豆腐不需鋒利的牙齒,鋒利的牙齒是用來啃骨頭咬肉的。
草鍋豆腐,吳山口豆腐的標配
吳山口的豆腐在好吃的基礎(chǔ)上高了個層次。吳山口的豆子好,集合了山的靈氣,地的情懷,顆顆飽滿的豆莢,挾持了山石土地的俠義。用這等豆子磨出的豆腐,能不讓人口舌生風(fēng)、腸胃暢達嗎?
磨豆腐是件辛苦的事,種豆、選豆、泡豆、磨豆、篩漿、煮汁、點鹵、成形……十多道工序,加之技術(shù)、經(jīng)驗,惶惶的,是一篇大文章。
數(shù)年前的吳山口人曾傳唱歌謠:“咕嚕嚕,咕嚕嚕,半夜起來磨豆腐,磨豆腐真辛苦,吃肉不如吃豆腐。”
豆腐不說做,叫磨,兩扇紫蓬山石的磨盤轉(zhuǎn)起來,半天下來,足以讓人手臂疼痛、腰酸欲折,何況還要半夜磨起,好趕個“露水集”。不過好在“吃肉不如吃豆腐”,豆腐大美,其美沖淡了辛苦,也托起了吳山口的黎明。
味覺是有記憶的,傳承最終歸于根本。
在時光流逝中,好吃的豆腐在悄悄的變化,包括點鹵、煮汁等等,但筷子轉(zhuǎn)了一圈,人們陡然發(fā)現(xiàn),最好吃的豆腐還是千百年來傳統(tǒng)的豆腐,那股子味兒,那能在唇齒間流連的“漿水”味兒,那“平安”“平和”的意蘊,定然是不能被替代的。
吳山口的豆腐一直在堅守,山石不變,山石間蹦出的豆子不變,流動在吳山口的風(fēng)和水不變,甚至那聲“賣豆腐哦”的吆喝聲也不曾改變。
草鍋豆腐,吳山口豆腐的標配。
不需要過多的解釋,草鍋豆腐是“土”的代名詞,草的根扎在泥土里,草是民間,草是源頭。吳山口的豆腐原原本本地坐實在傳統(tǒng)上,以不變應(yīng)萬變。
鐵鍋煮漿汁,氤氳的是百年吳山口的古意
衛(wèi)家豆腐店藏在吳山口,不需刻意去尋找,千百年來的豆腐味是方向標。劉家豆腐的脈絡(luò)清晰,除了磨漿改用機械的鋼磨之外,其余的工序都是傳統(tǒng)的。
豆是紫蓬山間豆,水是紫蓬山間水,鍋是大鐵鍋,灶是山泥壘的土灶,灶洞中熊熊的火來自紫蓬山麻櫟的枝丫……鐵鍋煮漿汁,氤氳的是千年紫蓬山、百年吳山口的古意。
和衛(wèi)家豆腐店的掌門人攀談,問堪稱眾人口中一絕的草鍋豆腐有甚秘訣,掌門人笑而答之:
“沒甚,沒甚,草鍋煮漿,石膏點鹵,少撈豆油(腐竹)。如此而已”
這三點又有多少豆腐制作者能做到??凑崎T人點漿很是有趣。煮沸了的豆汁倒進一大陶缸里,待溫度降到八十度左右,掌門人一臉神圣,將磨成粉沫攪成糊狀的石膏,緩緩注入缸中,邊注邊唱:
“豆腐來了,豆腐來了……”
不著調(diào)的歌唱不好聽,卻是柔聲的,像一個稱職的父親在孩子剛醒時,悄聲自語:寶寶醒啦,寶寶醒了。
吳山口的草鍋豆腐
是沉睡的豆喚醒來的
難怪味美意長

來一杯豆汁
吃一碗豆腐花
捎上一點嫩豆腐
老豆腐、千張、豆干
恍惚地覺得把吳山口的性情帶上了
突然間就想
當年《小吳三打蠻船》
是否吃了吳山口草鍋豆腐?
聚/合/山/靈
百多年前
紫蓬山巒誕生了晚清的淮軍
磨煉出了一大批淮軍將領(lǐng)
金戈鐵馬,血雨腥風(fēng)
將士們倦了,放馬南山
又眷戀起自己的故土來
干脆筑堡而居
形成了眾多圩堡群落
如張老圩、劉老圩
周老圩、唐老圩等等
吳山口也成了一堡
但這圩堡和別的圩堡不同
聚合山靈,攏合地氣
山氣、地靈、綠樹、田園騰挪
生就了一方地域平和的氣象
晚清時吳山口的主人叫小吳三,其名號不甚響亮,但也是淮軍將領(lǐng)。息戰(zhàn)后小吳三率眾大興土木,對明朝時存續(xù)的吳山口,修修建建、拾拾掇掇,街道有了,城墻有了,集市有了,垛口有了,戲臺有了,堡壘有了,炮樓有了……標準地成了一座城池,一個世界外的世界。
一段時日吳山口人丁興旺、集市繁榮,竟然贏得了“小金斗”之稱,其時廬州合肥被譽為“金斗城”,可見小小的吳山口所具有的抓人眼球之處。
市聲繁雜的吳山口,販夫走卒、居民山人、山匪方士云集,吆喝聲不斷,但往往還是被一聲聲“賣豆腐”的叫賣聲喊醒。
“青菜豆腐保平安”。人生平安還有比這更好的嗎?民以食為天,溫飽才能平安,而這平安用了“豆腐”來保,親切又熨貼。
淮南王劉安煉丹而得豆腐,豆腐成了靈丹妙藥,可謂大貢獻。天南地北,誰能不知豆腐大名,誰不曾在口齒間留下過豆腐快意的軌跡?“看人吃豆腐牙齒快”,吃豆腐不需鋒利的牙齒,鋒利的牙齒是用來啃骨頭咬肉的。
草鍋豆腐,吳山口豆腐的標配
吳山口的豆腐在好吃的基礎(chǔ)上高了個層次。吳山口的豆子好,集合了山的靈氣,地的情懷,顆顆飽滿的豆莢,挾持了山石土地的俠義。用這等豆子磨出的豆腐,能不讓人口舌生風(fēng)、腸胃暢達嗎?
磨豆腐是件辛苦的事,種豆、選豆、泡豆、磨豆、篩漿、煮汁、點鹵、成形……十多道工序,加之技術(shù)、經(jīng)驗,惶惶的,是一篇大文章。
數(shù)年前的吳山口人曾傳唱歌謠:“咕嚕嚕,咕嚕嚕,半夜起來磨豆腐,磨豆腐真辛苦,吃肉不如吃豆腐?!?/span>
豆腐不說做,叫磨,兩扇紫蓬山石的磨盤轉(zhuǎn)起來,半天下來,足以讓人手臂疼痛、腰酸欲折,何況還要半夜磨起,好趕個“露水集”。不過好在“吃肉不如吃豆腐”,豆腐大美,其美沖淡了辛苦,也托起了吳山口的黎明。
味覺是有記憶的,傳承最終歸于根本。
在時光流逝中,好吃的豆腐在悄悄的變化,包括點鹵、煮汁等等,但筷子轉(zhuǎn)了一圈,人們陡然發(fā)現(xiàn),最好吃的豆腐還是千百年來傳統(tǒng)的豆腐,那股子味兒,那能在唇齒間流連的“漿水”味兒,那“平安”“平和”的意蘊,定然是不能被替代的。
吳山口的豆腐一直在堅守,山石不變,山石間蹦出的豆子不變,流動在吳山口的風(fēng)和水不變,甚至那聲“賣豆腐哦”的吆喝聲也不曾改變。
草鍋豆腐,吳山口豆腐的標配。
不需要過多的解釋,草鍋豆腐是“土”的代名詞,草的根扎在泥土里,草是民間,草是源頭。吳山口的豆腐原原本本地坐實在傳統(tǒng)上,以不變應(yīng)萬變。
鐵鍋煮漿汁,氤氳的是百年吳山口的古意
衛(wèi)家豆腐店藏在吳山口,不需刻意去尋找,千百年來的豆腐味是方向標。劉家豆腐的脈絡(luò)清晰,除了磨漿改用機械的鋼磨之外,其余的工序都是傳統(tǒng)的。
豆是紫蓬山間豆,水是紫蓬山間水,鍋是大鐵鍋,灶是山泥壘的土灶,灶洞中熊熊的火來自紫蓬山麻櫟的枝丫……鐵鍋煮漿汁,氤氳的是千年紫蓬山、百年吳山口的古意。
和衛(wèi)家豆腐店的掌門人攀談,問堪稱眾人口中一絕的草鍋豆腐有甚秘訣,掌門人笑而答之:
“沒甚,沒甚,草鍋煮漿,石膏點鹵,少撈豆油(腐竹)。如此而已”
這三點又有多少豆腐制作者能做到??凑崎T人點漿很是有趣。煮沸了的豆汁倒進一大陶缸里,待溫度降到八十度左右,掌門人一臉神圣,將磨成粉沫攪成糊狀的石膏,緩緩注入缸中,邊注邊唱:
“豆腐來了,豆腐來了……”
不著調(diào)的歌唱不好聽,卻是柔聲的,像一個稱職的父親在孩子剛醒時,悄聲自語:寶寶醒啦,寶寶醒了。
吳山口的草鍋豆腐
是沉睡的豆喚醒來的
難怪味美意長

來一杯豆汁
吃一碗豆腐花
捎上一點嫩豆腐
老豆腐、千張、豆干
恍惚地覺得把吳山口的性情帶上了
突然間就想
當年《小吳三打蠻船》
是否吃了吳山口草鍋豆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