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磚灰瓦 古街舊巷
發(fā)布日期:2023-02-21 瀏覽次數(shù):1899
三河舊稱鵲渚鎮(zhèn),
說明成街成鎮(zhèn)的時間很早。
20世紀60年代,中國曾興起深挖防空洞之風。
三河雖在圩區(qū),也未能避免形式。
許多單位挖著挖著,竟挖出了石條、木椽、鍋灶。數(shù)米之下,
就是古街道遺址。
20世紀70年代,肥西、舒城、廬江三縣治理杭埠河,
現(xiàn)隸屬三河鎮(zhèn)的新圩村農(nóng)民,
在三河街頭挖南大河,挖土挖到6、7米之下時,
竟發(fā)現(xiàn)石條、圓木和小瓦。
這說明,三河街數(shù)米之下就是古街道,
某朝某代,
被洪水卷起的流沙掩埋了。
地下的古街是很難推算時間了,
地上的古街卻屈指可算。
三河街曾名二龍街,
是因為宋朝皇帝趙匡胤、趙匡義兄弟幼時到過二龍街。
兩位皇帝幼時還不是皇帝,
那時這條街也不叫二龍街。
這說明三河在宋朝之前的唐代
就有一條很繁華的古街。
三河成街應(yīng)在清朝咸豐年間。
那時,太平軍在三河造城,
城造成了總要有人住,
于是,造城的藍成春的一道命令,
叫二龍街的居民遷進了三河街來住。
三河大戰(zhàn),方圓幾十里都是戰(zhàn)場,
戰(zhàn)火毀了周圍三條街:二龍街、太平街、尚仁街。
惟獨三河街是太平軍的城堡,
在大戰(zhàn)中安然無事,躲過了兵災(zāi)。
晚清時期,三河街形成了規(guī)模,
西有西街,東有東街,中有中街,南有南街。
其中南街街最多,
除了南大街外,上有上橫街,下有下橫街,
還有仁里街、菜市街、米市街和新街。
三河街共有10條街。
除了街,就是巷。
三河有多少個巷子呢?
西街有人民巷、清水巷、喬三巷、合眾巷,
中街有大毛竹巷、小毛竹巷、專賣巷、
沿河西巷、百貨巷、書店巷,
東街有廣場巷、小南門巷、曹家巷、同仁堂巷、萬年巷、
大王廟巷、沿河?xùn)|巷、牛行巷、太平巷,
南街有一人巷、八扇巷、洪大巷、假山巷、
三閘巷、永安巷,棉織巷,
總共26個巷。
10街26巷,排列在小南河兩岸的魚脊梁上。
三河街上,最有特點的是青石板路,河北的街,
從緊挨三河街的西街、小月埂,
一直走到中街、東街,鋪的都是青石條;
南街有7條街,
也街街都有石板路。
三河的石板路是誰領(lǐng)頭鋪的呢?
民國之前的鋪路人已很難尋找了,
民國之時,也就是20世紀30年代,
牽頭的人名叫孫自和。
是這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三河人,
挨門挨戶,收糧收錢,集資鋪成了石板路。
石板路給三河人帶來了方便,給到三河街的人帶來了方便。
石板路也成了三河的一大特色。
這些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朝數(shù)代的古街巷,
也經(jīng)歷著繁華、衰落和消亡的歷史。
二龍街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了,
歷經(jīng)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至今,約1300多年歷史。
但在20世紀70年代,由于治理杭埠河,
新的河道把這條古街攔腰切斷,
一截留河南,一截留河北。
今天訪古覓舊,
看到的只是斷垣殘墻的幾間古老的民宅了。
晚清以后,西街和小月埂由于靠近三河港,
曾十分紅火。
但隨著三河水上客運的停止,
這一帶現(xiàn)在是門可羅雀。

合銅公路的修通,
楊婆圩沿路兩側(cè)成了一條寬闊的新街。
于是,在新街和古街之間,
又多了幾條路,
又增了幾條街。
盡管有衰落、有消亡、有新生,
但三縣橋一帶不僅繁華如故,
而且由于增添了新的建筑和景點,
使之比昔日的古街更加秀美,
更加瀟灑,更加熱鬧。
是的,
三河已從古老的一人巷中走了出來,
走出了一片嶄新的街景。
三河舊稱鵲渚鎮(zhèn),
說明成街成鎮(zhèn)的時間很早。
20世紀60年代,中國曾興起深挖防空洞之風。
三河雖在圩區(qū),也未能避免形式。
許多單位挖著挖著,竟挖出了石條、木椽、鍋灶。數(shù)米之下,
就是古街道遺址。
20世紀70年代,肥西、舒城、廬江三縣治理杭埠河,
現(xiàn)隸屬三河鎮(zhèn)的新圩村農(nóng)民,
在三河街頭挖南大河,挖土挖到6、7米之下時,
竟發(fā)現(xiàn)石條、圓木和小瓦。
這說明,三河街數(shù)米之下就是古街道,
某朝某代,
被洪水卷起的流沙掩埋了。
地下的古街是很難推算時間了,
地上的古街卻屈指可算。
三河街曾名二龍街,
是因為宋朝皇帝趙匡胤、趙匡義兄弟幼時到過二龍街。
兩位皇帝幼時還不是皇帝,
那時這條街也不叫二龍街。
這說明三河在宋朝之前的唐代
就有一條很繁華的古街。
三河成街應(yīng)在清朝咸豐年間。
那時,太平軍在三河造城,
城造成了總要有人住,
于是,造城的藍成春的一道命令,
叫二龍街的居民遷進了三河街來住。
三河大戰(zhàn),方圓幾十里都是戰(zhàn)場,
戰(zhàn)火毀了周圍三條街:二龍街、太平街、尚仁街。
惟獨三河街是太平軍的城堡,
在大戰(zhàn)中安然無事,躲過了兵災(zāi)。
晚清時期,三河街形成了規(guī)模,
西有西街,東有東街,中有中街,南有南街。
其中南街街最多,
除了南大街外,上有上橫街,下有下橫街,
還有仁里街、菜市街、米市街和新街。
三河街共有10條街。
除了街,就是巷。
三河有多少個巷子呢?
西街有人民巷、清水巷、喬三巷、合眾巷,
中街有大毛竹巷、小毛竹巷、專賣巷、
沿河西巷、百貨巷、書店巷,
東街有廣場巷、小南門巷、曹家巷、同仁堂巷、萬年巷、
大王廟巷、沿河?xùn)|巷、牛行巷、太平巷,
南街有一人巷、八扇巷、洪大巷、假山巷、
三閘巷、永安巷,棉織巷,
總共26個巷。
10街26巷,排列在小南河兩岸的魚脊梁上。
三河街上,最有特點的是青石板路,河北的街,
從緊挨三河街的西街、小月埂,
一直走到中街、東街,鋪的都是青石條;
南街有7條街,
也街街都有石板路。
三河的石板路是誰領(lǐng)頭鋪的呢?
民國之前的鋪路人已很難尋找了,
民國之時,也就是20世紀30年代,
牽頭的人名叫孫自和。
是這個名不見經(jīng)傳的三河人,
挨門挨戶,收糧收錢,集資鋪成了石板路。
石板路給三河人帶來了方便,給到三河街的人帶來了方便。
石板路也成了三河的一大特色。
這些經(jīng)歷了數(shù)朝數(shù)代的古街巷,
也經(jīng)歷著繁華、衰落和消亡的歷史。
二龍街可以說是最古老的了,
歷經(jīng)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、民國至今,約1300多年歷史。
但在20世紀70年代,由于治理杭埠河,
新的河道把這條古街攔腰切斷,
一截留河南,一截留河北。
今天訪古覓舊,
看到的只是斷垣殘墻的幾間古老的民宅了。
晚清以后,西街和小月埂由于靠近三河港,
曾十分紅火。
但隨著三河水上客運的停止,
這一帶現(xiàn)在是門可羅雀。

合銅公路的修通,
楊婆圩沿路兩側(cè)成了一條寬闊的新街。
于是,在新街和古街之間,
又多了幾條路,
又增了幾條街。
盡管有衰落、有消亡、有新生,
但三縣橋一帶不僅繁華如故,
而且由于增添了新的建筑和景點,
使之比昔日的古街更加秀美,
更加瀟灑,更加熱鬧。
是的,
三河已從古老的一人巷中走了出來,
走出了一片嶄新的街景。